如何建立员工的自主参与意识
如何建立员工的自主参与意识我觉得是个很有意义的话题。员工没有积极性、没有主动参与意识是当下让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之一,就是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某个项目,并且一直保有这种热忱,还能够愿意为结果共同承担责任,很多伙伴往往会试图去说服对方接受,但其实出发点就错了,因为决定人行为的,不是他人的言行,而是个体的心理动机。只有他自己感受到心理体验,并愿意为之努力的时候,改变自然而然就会发生。
对于管理者来讲,做到这些其实并不太难,只是以往管理者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些含义罢了。
1、明确定义结果下的宏观管理;
很多管理者喜欢管的特别细致,大到目标的确认,小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的细节,员工都要事无巨细的向他反馈。表面上看,这种方式便于把握项目的进展,从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,但是这种方式长期坚持,会直接导致员工在做事过程中,很容易养成不主动思考、畏首畏尾的习惯。员工的主动思考意识下降、成就感下降的结果,就是直接影响到积极性与主动性。
写到这里,想到很多管理者都会研究“员工积极性”的问题,却很少从自身上找原因。现在回过头来反思一下,如果管理者过细的进行微观管理,没有给员工留下自主工作的空间,他们推动了对工作的掌控感、拥有感、成就感,恐怕也是导致积极性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吧。
2、用开放的心态提出问题;
管理者有一个职责,即对团队成员的培养。最好的培养方式之一,就是与团队成员一起探讨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。探讨解决方案的目标,一方面是获得最终的行动计划,另外一个方面就是通过你所搭建的平台,让团队成员有机会展现他们的智慧与想法。
展现他人智慧的最好方式就是提问。当管理者问出好问题的时候,参与者经过思考后的回答,会帮助他建立参与整体项目的体验。比如:
“对下个月我们要举办的嘉年华活动,大家有什么建议吗?”
“如果在现场出现了一些反对的意见,我们如何进行应对呢?大家有什么具体建议吗?”
“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,是什么样的情境,让你有了这样的想法?”
当管理者用开放式的心态提出问题的时候,表现的不仅仅是提问的技巧,更重要的是开放的心态。他的内心对答案是好奇的,没有一个笃定的正确答案,而是愿意以求教的心态,倾听团队成员的回答。这个时候回答者有机会清楚阐述自己的看法,并有机会这个观点成为团队共识。
在意见交换的过程中,虽然往往参与者的回答即便最后没有成为团队最终的观点,参与者也会因为管理者认真倾听的过程,而转而认同最终的想法,并把这个想法认同为“我们的想法”。
3、正确面对员工的负面情绪;
很多管理者在团队面前,不敢承认自己的情绪不佳。他们喜欢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压力,内部有多不满意,为了表现自己的风度和修养,都会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。这种情况在个体需求与组织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,更加普遍。
别让团队把关注点放在待遇上;
千万不要在工作前,把大家的关注点从工作目标转向待遇上,至少别让这件事成为焦点。为了一顿海鲜大餐而战,听起来很让人兴奋,但却容易忽略工作本身,甚至会在工作疲劳的时候影响大家的情绪。比如某人可能就会说,先去吃吧,吃完了再干。或者“算了,我也不想听了,这个工作放放再说吧”
所以在战前动员的时候,指导员总是把工作成员放在第一位,很好地把大家的关注力聚焦在工作上,至于最后的资金、大餐其实不过是努力工作后的结果而已。这样的描述,可以让员工将任务取得成功成为一种内在的动力。
如何建立员工的自主参与意识专家们指出,如果想让员工自主参与,最根本的要求是:当管理者给予他人的支持越强,就越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。人们往往会对自己参与、承诺的事情更感兴趣。因此,给予员工们更多的自主权,会帮助管理者更为迅速的建立起积极的工作氛围,从而推动组织快速发展。